Www.KL126.Com - 坤龙教育资源网

【干货】秦汉时期名词解释(2

作者:小编 来源:未知 日期:2017-9-2 16:16:15 人气: 标签:税收的名词解释
导读:亦称口赋:秦代已有口赋之名。董说《七国考》引《大事记》:“渭水不洗口赋起。”或为人头税的泛称。汉代则专指儿童人口税。据《汉书?昭帝纪》颜师古注引如淳曰:…

  亦称口赋:秦代已有口赋之名。董说《七国考》引《大事记》:“渭水不洗口赋起。”或为人头税的泛称。汉代则专指儿童人口税。据《汉书?昭帝纪》颜师古注引如淳曰:“《汉仪注》民年七岁至十四出口赋钱,人二十三。二十钱以食天子,其三钱者,武帝加口钱以补车骑马。”又据《汉书?贡禹传》,武帝时“民产子三岁,则出口钱”。今人或说口赋起征年龄本为七岁,武帝时始提前至三岁。一说起征年龄本为三岁,元帝采纳贡禹,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。东汉末,,口赋或自一岁起征,至“民多不举子”,口赋负担至此最重。

  昭宣中兴汉武帝末年,由于长时期的兴师暴众和峻法,阶级矛盾日益尖锐,农民起义的烽火四处燃烧。在沸腾的情况下,汉武帝不得不下轮台罪己之沼,宣布:“当今务在禁苛暴,止(废除)擅赋,力本农",表示与民更始,发展生产,与民休息。汉武帝死后,昭帝、宣帝相继,西汉历史进入昭、室时期。这一时期,者采取了以下三个主要政策:一)轻摇薄赋,发展生产(二)重视吏治(三)平理刑狱通过这些措施,改变了武帝末年人人自危,大臣安危不可知的恐怖局面,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。昭、宣时期这些、经济措施的实行,使一度风雨飘摇的西汉王朝又兴盛起来。刘向评论汉宣帝时称赞他“政教明;行,边境安,四夷清,单于款塞,天下殷富,百姓康乐,其治过于太(文帝)之时”(《风俗通·正失》)。这一评论有溢美之辞,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客观事实。

  【汜胜之书】书名西汉汜胜之著。作者在成帝时曾在今陕西关中平原提倡种麦,获得丰收。本书是西汉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,内容几乎包括农业生产的全过程。对耕作的基本原则、选择播种日期、种子处理、农作物栽培技术、收获、留种贮藏、区田法等均有记述。其中区田法、溲种法突出体现了西汉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。本书已佚,北魏贾思勰《齐民要术》较多。清人辑本以洪颐煊所辑为最优。

  【七略】书目名。西汉刘歆编撰。刘歆继承其父刘向遗业,整理国家藏书,在刘向《别录》基础上编撰辑略、六艺略、诸子略、诗赋略、兵书略、数术略、方技略,因名《七略》。辑略为编辑凡例并总论各类图书源流。其余六略分类著录各种图书,共分三十八种。六艺略九种,著录经典,汉人解经之作及其他有关书籍;诸子略十种,著录先秦诸子及汉人有关哲学、、经济、法律等等方面的著作;诗赋略五种,著录楚辞及汉人诗赋等文学作品;兵书略四种,著录军事学著作;数术略六种,著录天文历法及占卜星相方面的书籍;方技略四种,著录医学及有关房中、神仙的书籍。每书下注作者、卷数。《七略》保存了文化史的珍贵资料,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,对后世目录学发展有深远影响。

  【王莽】新朝。公元8—23年在位。字巨君。魏郡元城人,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。初任黄门郎,迁射声校尉。成帝永始元年(前16)风新都侯,迁骑都尉光禄大夫给事中。因劾奏外戚定陵侯淳于长,获正直名。矫情伪饰,示人俭约。绥和元年(前8)任大司马。哀帝时,因外戚丁、傅用事。罢官就第。哀帝死,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临朝称制,复任以为大司马,与议平帝,进封安汉公。为笼络,出钱献田赋给贫民,增加博士名额,网络儒生士人。元始五年(5)平帝死后,选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,仿效周公居摄践祚,自称“假”。初始元年(8)自立为帝,改国号曰“新”,建元“始建国”。旋托古改制,更名天下田为“王田”,奴婢为“私属”,买卖;设立五均赊贷和六管;屡次改变币制,造成社会经济极大混乱。法禁烦苛,人民因铸钱犯法,伍人相坐,罚为官奴婢者以十万数。加以连年灾荒,饥谨疾疫相继,以致。又各少数民族者改换汉朝封授的印绶,贬王为侯,引起各族,社会危机进一步加重,终于爆发赤眉绿林农民大起义。地皇四年(23)九月,绿林军攻入长安,遂被商人杜吴砍死,新朝。

  【五均赊贷】新莽实行的经济垄断政策,为“六管”之一。《周礼》有赊贷之法,《乐语》有“五均”之官。王莽托古改制,以为管理物价、负责税收及赊贷。其法于长安东、西两市及洛阳、、临淄、宛、成都五大城市设均输官,改原来的市令、长为五均司市师,下设交易丞五人,司平衡物价,设钱府丞一人,司税收及赊贷。所谓平衡物价实为贱买贵卖,从中渔利,收税范围遍及各业,凡工商渔采畜牧,以及医巫卜祝等无一或免。赊贷虽取息略轻,但过期不还,罚作罪徒。实行的结果是“奸吏猾民并侵,众庶各不安生”。社会矛盾,加速新朝。

  【谶纬】以、天人为基础,以预占为特征的体系。谶chèn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,起源很早,战国时流行于秦、赵等国。秦末农民大起义曾利用这种形式,如《史记?秦本纪》所载“亡秦者,胡也”的谶语,《陈涉世家》所载“篝火狐鸣”、“鱼腹帛书”的故事。西汉中期以后方士们采集、制造大量谶言,结集为书。与此同时,以《公羊传》、《尚书大传》、京房《易》学、《春秋繁露》等为代表的西汉今文,依据其、天人的理论,解释社会现象,预占色彩日趋浓厚。哀、平之际,谶言与今文中的、天人合流,并吸收社会上流传已久的天文占、占、杂占、符命、五德终始等形式,形成谶纬。王莽代汉,光武中兴,都利用过谶纬中的图谶符命。东汉时成占地位的社会思想,极为盛行,亦称内学,经过学者整理删简,逐渐定型,以符瑞预占为主的称谶书,如《河图》、《洛书》、《论语谶》等;附会经义以言灾祥符命的称纬书,如《易》、《书》、《诗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春秋》、《孝经》七经纬等。其内容实质并无很大区别。经过石渠阁、白虎观两次会议,逐步完成其与今文的结合。其中既荒诞的内容,又包含一些天文、历法、地理、农学、医学、乐律等方面的科学史资料。如《尚书考灵曜》说:“地恒动不止人不知,譬如人在大舟中,闭牖而坐,舟行不觉也。”反映了当时朴素的地动。对于研究西汉后期至三国的生活、社会状况、思想、教、艺术、风俗,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,因其社会观所采取的五德相生说,及带有影射性的神秘谶言,具有很大的性,在王朝更迭时往往被用做膺受的依据,加剧社会的。魏晋以来,历代者数加禁毁,大部分已散失,难窥全貌。前人有数种辑本,以赵在翰《七纬》较佳。近年有日本学者安居香山、中村璋八所辑《纬书集成》,最为完备。

  【班固】(32-92)生活于东汉。修撰《汉书》,其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,将《史记》创立的本纪、世家、列传、书、表合为纪、表、志、传四个部分。《汉书》开创的断代史和纪、表、志、传的历史著述体例,多为后世史家仿效。班固封建正统史观,天人的封建思想,但也表露了历史变化的观点,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经济因素的作用。

  【《白虎通义》】东汉班固在白虎观会上整理的著作。它是今文总结性的著作,把谶纬学说与今文结合为一体,使儒学进一步神秘化。

  【度田】所谓度田,就是丈量土地,其中也包括核实户口.度田的目的是增加租税和赋役的收入.刘秀在公元39年(建武十五年)度田和检查户口,要各州,郡清查田地数量和户口,年岁,以便国家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.同时也核查豪强地主的土地人口,以豪强大家兼并土地和人口的数量,使国家赋税收入增加.度田遭到了豪强地主的,最终以失败告终。

  【十常侍】东汉灵帝时的宦官集团。宦者张让、、夏恽、郭胜、孙璋、毕岚、栗嵩、段珪、高望、张恭、韩悝、宋典十二人,皆为中常侍,封侯贵宠,父兄子弟为官者布列州郡,所在贪残。时人举其大数,统称为“十常侍”。

  【党锢之祸】东汉中叶以后,外戚与宦官的夺利愈演愈烈。东汉后期,清议盛行,对时政有很大影响。由于宦官垄断了,严重侵夺了士人的上进之,大批太学生和儒生们上进无门,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,在朝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对宦官的社会力量.他们以自命,视宦官人物为浊流,对宦官进行猛烈地,其手段是上奏书,揭露宦官,或利用职权直接惩治贪桩枉法的宦官及其党羽.他们激扬名声,互相题拂,品核公卿,裁量执政(《后汉书?党锢列传》),兴起清议之风.桓帝时期,以司隶校尉李膺、太尉陈蕃、王畅为首的官僚集团,与以郭泰、贾彪为首的三万余太学生联合起来,结成朋党,猛烈宦官的。宦官依靠皇权,两次向党人发动大规模和活动,致使官僚集团被仕宦或参与活动史称“党锢之祸”。公元166年,宦官集团对党人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活动。其导火线是张成事件。方士张成与宦官来往密切,因事先知道朝廷将要,故纵恿儿子。延熹九年(166),任河南尹的李膺却不顾赦令,将张成的儿子处死。宦官乘机张成的宋脩,李膺交结太学诸生,共为部党,朝廷。在宦官的下,桓帝捕李膺,太仆杜密及陈寘、范滂等二百余人,太尉陈蕃免官。宦官更是推波助澜,大肆制造,弄得朝野上下,一片恐怖气氛。他们牵引同党,一网打尽。“钩谓相牵引也”,所以,对这些党人也称“钩党”。第二年,桓帝迫于压力,了党人,但把李膺等人还乡,“终身”。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。灵帝即位,外戚窦武与太傅陈蕃共同执政,起用李膺等党人,密谋诛杀宦官。事败,窦武、陈蕃被害,李膺等人复遭废锢。建宁二年(169),宦官侯览在家乡任意百姓,督邮张俭,要求侯览。但是,此书被侯览扣下,并人党人张俭结党图危。于是,灵帝讨捕张俭等人,宦官曹节也趁机奏捕李膺、杜密、范滂等百余人。其后被宦官指为党人,或因仇怨和而死、徙、废、禁者又有六七百人。熹平元年(172)宦官又借机逐捕党人和太学生千余人。五年,公元176年,永昌太守曹鸾要求赦免党人,宦官认为这是替党人翻案。因此,先将曹鸾活活,然后又党人,亲属,把对党人的活动推向了。灵帝下诏州郡,凡党人的门生、故吏、父子兄弟及五服的亲属都免官。是为第二次党锢事件。经过这场,天下儒生几乎被一网打尽。直至中平元年(184)黄巾大起义爆发后,灵帝才下诏赦免党人。

  【部曲】古代依附性较强的农民。部和曲本为西汉以来的军事建制,后渐变成军队的代名、士卒队伍的变称。东汉末,岁主将有人身依附关系的部曲,变为主将的私属。汉魏之际,有私家佃客充任部曲,部曲多为主人耕佃。两晋南北朝时期,部曲成为依附民的称谓。困于战乱的农民,请求武装豪强大族,成为依附人口,变成私部曲,亦称家兵。因战争不断扩大和延续,部曲越来越多,逐渐成为且战且耕的生产者。唐时部曲由南北朝发展而来,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及家内服役。为私家所有,无,不得主人允许,不得擅自离开土地,否则以“逃亡”论罪。婚姻亦受主人。部曲死后,其妻由主人处置。唐,奴婢、部曲地位低于良人,“部曲杀良人,绞;良人杀部曲,减一等,流三千里”。“部曲杀主,斩;主杀部曲,部曲有罪,勿论,部曲无罪,主徒刑一年”。

  【屯田】亦称屯垦,即对土地所行之有组织垦种。西汉以来,历代为解决军粮供给、军费开支及补充国库储备,多组织兵士、利用人犯或招募农户垦种。主要采取军屯和民屯两类形式。军屯即以军事组织形式由军兵及其家属进行屯种,民屯即以民户为主体之有组织屯种,其中包括一般民户屯种及罪犯屯种。此外明代尚有商屯记录,即由山人招募农户所行之屯种。为了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,曹操接受了枣祗、韩浩等人的,实行屯田。民屯由典农中郎将、典农校尉、屯田都尉负责;军屯由司农、度支校尉、度支都尉负责。民屯的农民称屯田客或典农部民,与国家按四六或对半分成。军屯的生产者称屯田兵或田卒。屯田制度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。西汉文帝十一年(前169),募民垦北方边郡。武帝元狩四年(前119),以军兵五六万于西北屯垦。后历代多沿其制,至设专门机构管理屯田事宜。唐宋时,称军屯为屯田,民屯为营田。金元屯田甚盛,元代除军屯、民屯外,并有军民混合屯,分隶枢密院各卫、大司农司、宣徽院及行省。明代掌于工部屯田司。清沿明制,而屯田规模更大,有旗屯、卫所屯田、民屯数种,乾隆间,育设新疆屯田、回屯等,后因裁撤卫所,仅于漕运各地、甘肃、安西一带,新疆及湖广、云贵等地保持一定数量屯田。光绪二十八年(1902),因改漕运为海运,裁撤屯卫弁丁,屯户将多占田地纳地价于官,报明税契,听其管业,漕运屯田废罢。历代所行屯田,组织性强,耕种面积大,便于水利建设,变荒地为良田,对当时减轻农民负担、恢复发展生产、开发边疆起到积极作用。158.屯田客:其产品按收成多寡与分成。屯田客初专以农桑为业,不负担力役、兵役。三国魏文帝以后,屯田制度逐渐,屯田客遂成为官僚大族依附农民。吴亦推行屯田,主要以被征服之山越人为屯田客。

  【监司】官名或官署名统称。汉代、两晋及南北朝时期指刺史、侍御史及尚书左、右丞等有监察权的官员。《后汉书?左雄传》:“监司项背相望,与同疾疢,见非不举,闻恶不察。”宋代诸转运使司、提点刑狱司、提举常平司有监察各州之责,故亦有此称。明代则称提刑按察司。清代为司、道之统称。因藩司、道台有监督府县之责,故称。

  【尚书台】官署名。秦、西汉少府有尚书署,掌收发诏命奏章。东汉称尚书台,亦号中台、内台,仍设宫禁中,职权进一步扩大,名义上隶属少府,实则只属,是参与决策命令、综理国事的政务中枢。各级奏章皆呈送尚书台,由其拆阅、裁定、记录、转呈、代奏,并向提供,参议政事。有成命,由其拟诏出令,下达三公府,有时不经三公,径下九卿。主管官员对诏令有,有权驳议。选举、任免、课考、、诛赏、刑狱,无所不总。上自中央九卿,下至州郡,一切行政事务,由其分曹监督管理。虽置三宫,形同虚设,权归台阁。太傅、太尉、大将军等大臣如加“录尚书事”衔,始可参与国政,综理政务,成宰相。长官为尚书令,次官为尚书仆射,总领台事,参议朝事。左、右丞各一员,掌台内具体事务及监督诸曹。设尚书六员,分领三公、吏,二千石(后又分曹)、民、客(后分南北主客)、中都官诸曹,曹各置郎(侍郎、郎中)、令史。东汉末,仆射分置左、右。和帝以后,信用宦官,中常侍出纳王命,与尚书台分权。魏、晋以后,改称尚书省。然魏、晋、南朝宋、齐往往台、省互称。

  推荐:

  

下一篇:没有资料